《芯片战争》读后感-得芯片者得天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产业化、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转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如火如荼,将整个世界推入了智能化时代。有人说石油是现在工业的血液,那么芯片就是现代工业的大脑。芯片作为现代工业的大脑,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芯片可以控制和操作各种电子设备,执行复杂的运算和数据处理任务,实现各种智能化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芯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计算机、手机、汽车到航空航天、医疗、国防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持和推动,半导体芯片在现代技术和工业中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

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战中,芯片起到了关键的战略性作用。在中美贸易战期间,半导体芯片成为了贸易争端的一个焦点和核心议题。2018年4月开始,美国政府针对我国发动了一场以芯片为核心的科技战,我们可以把之称为芯片战争。

《芯片战争》是一部从企业竞争和国力较量的角度讲述全球芯片产业发展历程的书籍。全书分上部全球芯风云和下部中国芯势力,上部主要讲述了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史和芯片产业链的变迁,下部主要讲述了中国芯片的崛起与芯片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作者余盛是国内战略咨询专家、消费品营销专家及财经作家。这本书是作者继《手机战争》之后关于信息产业领域的第二部力作,目前豆瓣评分是8.6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什么是芯片

芯片,也被称为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或微芯片,是一种将多个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电阻、电容等)集成到一个小而紧凑的半导体片上的技术和产品。现代芯片可以包含数十亿个这样的元件,它们通过复杂的制造过程被制作在一块硅晶圆上。这个过程包括设计、掩模制作、光刻、蚀刻、沉积和测试等多个步骤。最终得到的芯片具有各种功能,例如处理数据(如CPU)、存储信息(如RAM、ROM)、或者进行信号放大和转换(如运算放大器、ADC/DAC)。芯片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从计算机和手机到家用电器、汽车、医疗设备甚至军事装备。由于其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芯片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芯片的发展历程

集成电路(芯片)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受到了美国国防工业的支持和推动。20世纪中叶,随着冷战的升温,美国政府和军方对于新技术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对于更小型化、更高效和更可靠的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的需求。集成电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在这一时期,美国国防部和一些政府机构积极支持了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例如,195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时,其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并且在航天器和计算机系统中广泛采用了集成电路。此外,军方对于集成电路在军事通信、导航系统和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也给予了关注和资金支持。
芯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以下是芯片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 初期概念(1940s - 1950s): 芯片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由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在这一时期,电子元件的集成度很低,电子器件主要通过手工连接构建。
  • 第一代晶体管技术(1950s - 1960s): 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使用,电子器件变得更加小型化和可靠。这一时期的电子器件仍然是离散的,但晶体管的引入为集成电路奠定了基础。
  • 集成电路的诞生(1958年): 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分别在1958年几乎同时提出了集成电路的概念。基尔比使用了间歇技术将几个器件集成到单个硅片上,而诺伊斯则提出了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单个硅片上的全片法。这标志着集成电路的诞生,为后来的芯片技术奠定了基础。
  • 摩尔定律的确立(1965年):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约18至24个月会翻倍。这一定律推动了半导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了芯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 LSI和VLSI技术的发展(1960s - 1970s):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晶体管能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这一时期,芯片的功能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
  • 先进制程和微纳米技术(1980s至今):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制程尺寸不断减小。从1980年代开始,微纳米技术逐渐成为主流,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这一时期,集成电路的制造变得更加复杂,包括光刻、蚀刻、离子注入等高度精密的制程。
  • 多核处理器和异构集成电路(2000s至今): 随着对计算能力和功耗效率的不断需求,多核处理器和异构集成电路的兴起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这使得在一个芯片上集成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和功能成为可能,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芯片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对集成度、性能、功耗等方面不断追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芯片技术为什么难攻克

芯片技术随着这么多少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芯片技术变得异常复杂且具有高度专业性,涉及多个复杂的技术、物理和工程难题,对于后来者造成了巨大的技术壁垒。

  • 制程复杂性:
    制造芯片的制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步骤,如光刻、蚀刻、沉积、离子注入等。随着制程尺寸不断减小,对制程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微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芯片上的元件尺寸趋近或小于100纳米,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制程是3纳米,需要高度精密的制造工艺。
  • 摩尔定律挑战:
    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一段时间会翻倍,但随着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已经接近原子尺度的极限。超越这一极限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材料,例如量子点技术、碳纳米管等。
  • 材料科学难题:
    随着制程的进一步微缩,新的材料需求不断涌现。寻找符合要求的材料,能够在小尺寸下保持稳定性、导电性、绝缘性等特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 热管理问题: 集成电路的密度增加,功耗也随之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芯片上的热量,防止过热对性能和寿命造成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 设计复杂性:
    芯片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晶体管和电路元件。设计出高性能、低功耗、可靠的芯片需要高度专业的技术和工程知识,而且设计周期较长。
  • 成本压力:
    高度先进的制程和设备投资成本巨大。发展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且芯片制造商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这对技术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芯片产业的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参与芯片产业领域竞争的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欧州等。

  1. 中美两国: 中美之间的竞争是最引人注目的。美国在半导体领域拥有一些全球领先的企业,而中国则致力于迎头赶超,并投资大量资源用于半导体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争端和技术战略的角力。
  2. 日本:日本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生产国之一,拥有多家知名半导体公司,如东芝、富士通等。在芯片产业领域竞争,日本致力于发展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各种产品和服务中,包括汽车、电子设备和工业设备等。
  3. 韩国:韩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之一,拥有三星、LG等知名半导体公司。在芯片战争中,韩国通过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赶超。韩国的半导体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市场,包括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
  4. 中国台湾: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台积电、联发科技等知名公司。台湾的半导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脑、电视等。在芯片产业领域,台湾致力于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
  5. 欧洲:欧洲在芯片产业领域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拥有多家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如意法半导体、荷兰恩智浦、荷兰的ASML等。欧洲致力于发展自主的半导体产业,以减少对美国和亚洲的依赖,并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

芯片产业的格局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公司

  • 主要制造商:
    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TSMC): 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芯片制造厂商之一,TSMC提供给包括苹果、英特尔、AMD等公司制造先进的芯片。其技术领先地位使其成为全球芯片制造的中流砥柱。
    三星电子: 三星不仅在芯片制造领域有重要地位,还在内存、存储器和其他半导体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力。
    英特尔: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公司,英特尔在服务器、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设计公司:
    美国公司: 在芯片设计领域,美国的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英特尔、高通、博通、NVIDIA等公司在处理器、通信芯片、图形处理器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市场份额。
    中国公司: 中国也在不断加强在芯片设计领域的实力,包括华为旗下的海思、紫光展锐等公司。中国一直在推动本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投资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支持本土芯片公司。
  • 消费电子公司:
    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 这些公司不仅是芯片的大规模采购者,同时也在自家产品中采用自家设计的芯片,以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
  • 新兴技术领域的公司:
    NVIDIA: 在人工智能和图形处理领域,NVIDIA具有显著的地位,其GPU(图形处理器)在深度学习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AMD: 在处理器和图形芯片领域,AMD也在市场上展现出竞争力,尤其是在台式机和服务器市场。
  • 其他:
    日本的东芝、富士通,韩国的SK海力士等公司在存储器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国芯片的发展

通过海湾战争,中国看到,现代战争已经发展到信息化战争阶段,以芯片为基础的电子战和信息战对战争的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军方早在1987年就开始耗巨资研制带有病毒的芯片。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从法国购买的打印机中就被安装了这种病毒芯片。美军在空袭巴格达之前,将芯片上隐蔽的病毒遥控激活,结果病毒通过打印机侵入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主计算机系统,导致伊军指挥系统失灵,整个防空系统随即瘫痪,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如今在军舰、战车、飞机、导弹等现代化武器中,以芯片为核心的电子装备越来越多。过去几次战争的经验显示,如果电子设备失效,武器将变成一堆废铜烂铁。因此,谁拥有了先进的芯片,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像芯片这种事关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国家的手中。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中国的芯片技术还相对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政策支持,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 早期发展阶段
    197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芯片产业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国内的芯片研发和制造能力。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推动了芯片产业的发展。
  • 进入国际市场(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电子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对芯片的需求量大增。
    2000年以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芯片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吸引外资的政策。
    2014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发布,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旨在实现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
  • 现状与挑战
    截至2023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但其在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仍然依赖于外国公司,尤其是在最尖端的工艺节点上。
    “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即在某些关键技术环节受到国际供应链限制,特别是在光刻机等核心设备以及EDA设计工具等领域。
    虽然华为海思等企业已经在移动处理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在存储器和高性能计算芯片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 未来展望
    随着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持续,中国更加重视自主发展芯片产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主研发。
    国内企业如长江存储、紫光展锐等正在积极开发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以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预计中国的芯片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会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前景总体来说是乐观的。不过,要想真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和市场的障碍,并且需要时间来培养相关的生态系统。

半导体芯片制造这一极其复杂、高风险的业务一直是全球巨头之间的较量,也逐渐演变成为大国之间的竞争。虽然美国不断地在芯片领域打压我们,但是截止目前,美国并没有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而中国的芯片领域在重重压力之下依旧坚持着发展,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随着华为Mate60新手机发布后,我们已全面吹响了破除美帝科技霸权的号角,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科技之战,是我们崛起之前最后,也必须要打一场硬仗,只有打赢了对美国的芯片战争,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工业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作者博客: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0%